跳到主要内容

008 增壹阿含经

地主品第二十三

(有十段經)

波斯匿王請佛及僧三月供養,自謂福多;佛爲説往昔燈光佛時,地主王供佛及僧,作福無厭事。誡其修福勿生厭足,福業宜求解脱。匿王悔過。迦旃延比丘尼自説往因,以證所願不虚。

婆拘盧證阿羅漢,而不爲人説法;帝釋往試,知彼能説法,以觀衆生根器不等,皆著我我所,故不説法。

二十億耳比丘,勤修道品,而不得果,思欲捨道還俗,佛以彈琴喻化之,謂學道如彈琴,琴絃須不緩不急。二十億耳如法行之,便成阿羅漢。

婆提長者命終,以無子故,所有財寶盡没入官;波斯匿王往收攝已,即詣佛所,佛爲説婆提往因,勸行廣施。

佛爲阿難説戒、聞、施三妙香。

佛與阿難入城乞食,巷中見提婆達,佛避之。阿難問佛:爲何避之?佛言: 此惡人,不應相見。因誡阿難:莫與愚人從事。

阿闍世王恒以五百釜食給提婆達,諸比丘白佛,佛誡比丘勿貪利養;不著利養,能獲戒定慧法。

説三不善根墮三惡道,三善根生人天。

分别三聚,謂等聚(即正聚),邪聚,不定聚。

分别三惡觀,謂欲想,瞋想,殺害想。三善觀,謂出要想,不害想,不恚想。三惡墮三塗,三善生人天涅槃。(以上卷十三)

高幢品第二十四

(有十段經)

念三寶得無畏,猶諸天念三幢勝修羅。(三幢: 帝釋幢,伊沙天王幢,婆留那天王幢。)

拔祇國有毘沙惡鬼,擾惱國人,佛往降之,救那優羅小兒,度拔祇國人。

諸釋種請佛爲王治國,佛爲説: 法王勝輪王。

爲一比丘説無常,因説往昔爲輪王事。

次説佛初成道,度五比丘,及三迦葉千人。往迦毘羅衞,度諸釋種;真浄王勅諸釋: 諸有兄弟二人者,當取一人出家。於是阿難,阿那律等出家。(以上卷十四、十五)

爲比丘説三齋日(八日、十四、十五)天王使者、太子及自身觀察世間,是日應受八齋法,並説受法,先懺悔,後正受。佛言:「吾今成佛,由其持戒。五戒十善,無願不獲。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,當作是學」。

爲比丘説: 三事現在前,獲福無量,一信,二財,三持梵行者。

拘深比丘恒好鬥諍,佛勸誡之,爲説長壽王事。彼不聽誡,佛乃捨去。至跋耆國。見阿那律、難提、金毘羅,三人共住,和合、精進,佛與阿那律論上人法,正説法時,長壽大將亦至,佛爲大將讚那律等三人。

爲比丘説三結使過患: 一、 身邪(即我見),二、 戒盜(謂以戒求生天),三、 疑結。

爲比丘説三三昧: 空、無想、無願。(以上卷十六)(三法竟。此下明四法。)

四諦品第二十五

(有十段經)

説知四諦者出苦,不知者墮五道中。

説四法饒益:一、 親近善知識,二、 聞法,三、 知法,四、 法法相明。

爲阿難説: 如來出世,便成四未曾有法。

説擔(五陰),持擔人(人身),擔因緣(愛著因緣。與欲共俱,心不捨離),捨擔(能使彼愛永盡無餘)。佛説偈曰:「當念捨重擔,更莫造新擔;擔是世間病,捨擔第一樂。亦當除愛結,及捨非法行;盡當捨離此,更不復受愛」。

説四生(卵胎濕化)應捨離,當求方便成四諦法。

舍利弗説:世間有四人,謂有結、無結,各論知與不知。目連問之,舍利弗廣説。

佛説: 有四種果,似四種人:有果,生而似熟,如有人,雖俱威儀而犯戒;有果,熟而似生,如有人、威儀似缺而戒律不失;有果,生而似生,謂二俱缺;有果,熟而似熟,如戒律威儀皆悉成就。

説捨戒者,如鳥遇隨嵐風。

説鳥聲形四料簡,以喻比丘。謂聲好形醜,形好聲醜,聲形俱醜,聲形俱好。形喻身儀,聲喻戒法。

説雷雨四料簡,謂: 雷而不雨,雨而不雷,亦雷亦雨,不雷不雨。雷喻多聞,雨喻身儀。(以上卷十七)

四意斷品第二十六

(有十段經)

説無放逸,修行四意斷(即四正勤),如地、如輪王、如月、如婆斯華。

爲波斯匿王説:世間有四種人:一、 先闇後明,謂貧賤者知善惡報,勤修善法,得生天上。二、 先明後闇,謂豪貴者不修善法,墮地獄中。三、 從闇至闇,四、 從明至明,例前可知。

爲比丘説老、病、死、愛别離、四不可喜。應覺四法,謂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。

匿王之母命終,不奢密大臣,善設方便安慰匿王。佛爲匿王説老、病、死、無常,猶四山來合,非力所能却。勸王當以法治化,莫以非法。

爲諸比丘説諸行無常、苦、無我、涅槃休息。

舍利弗爲衆説四辯,佛爲舍利弗説四不可思議事,謂世界、衆生、龍、佛土境界。

因舍利弗目連滅度,佛爲阿難説四人應起塔,謂輪王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如來。(此段明舍利弗目犍連般涅槃事。)

婆迦梨比丘,久患病苦,以厭身故,求刀自殺;臨自刺時,觀察五陰,得證無漏,入無餘涅槃,魔欲覓其生處,而不可得。

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

(有十段經)

佛勅諸比丘親近舍利弗目連,聞其廣演四諦義。

佛説外道不能分别四受,謂欲受、見受、戒受、我受。

佛爲阿那邠邸長者説至心施及作房施,受三皈,持五戒,慈心、厭離,功德轉勝。

佛爲比丘説日出喻,以喻如來出世。

彌勒菩薩問佛:菩薩成就幾法,行檀度,具足六度,成無上正覺?佛言: 菩薩行四法本,具足六度,疾成佛道:一、 平等施,不分上下;二、 歡喜施,不生著想;三、 布施之時,普及一切,不自爲己求成正覺;四、 布施時,思惟: 衆生之類,菩薩爲最上首;使此諸施,具足六度。

爲比丘説四無所畏。

説四衆多聞,博古通今爲第一。

説四生金翅鳥食四生龍,而不能食事佛者;以如來行四等心故。

説惠施有四功德不可稱量,謂知時、自手、浄潔、極妙。

説四人可敬,謂持信、奉法、身證、見到。(以上卷十八、九)

聲聞品第二十八

(有七段經)

佛在羅閲城迦蘭陀竹園,四大聲聞共議化此城中不信三寶不作功德者。目連、迦葉、阿那律、共化跋提長者。目連爲長者説五大施(即五戒)。賓頭盧化難陀老母。優婆迦尼長者(即跋提弟)聞兄及姊受如來化,歡喜踊躍,往至佛所,聞法已,復詣阿闍世王所,王與飲食。長者遣使問佛: 清信士法,應持幾戒?犯幾戒非優婆塞?應食何等食、飲何等漿?佛爲説之。因爲比丘説授三皈五戒法,許分分受(謂隨意受一二戒乃至五戒)。

佛説日月四翳: 雲、風塵、烟、阿須倫,喻欲、恚、痴、利養四結。

佛爲阿羅婆長者子説四種座: 卑座、天座、梵座、佛座。

佛令鹿頭梵志擊髑髏,辨男女、病原、及所生處。惟不能辨阿羅漢骨。梵志因出家成道,説四界(即四大)八界(四大各分内外)義。

佛爲比丘説四大廣演之義,謂契經、律、阿毘曇、戒。或非經本,或是義説,或戒行與味相應,或真是佛説。

佛爲匿王説世間四事先苦後樂,亦爲比丘説四事先苦後樂,謂梵行、誦習、坐禪、數息,能得四禪四果之樂。

佛説四喻,喻四沙門果: 初果如黄藍花,二果如芬陀利,三果柔軟,四果柔軟中柔軟。(以上卷二十)

苦樂品第二十九

(有十段經)

世有四人:一、 先苦後樂,謂卑賤家,知有善惡果報,勤修福業者;二、先樂後苦,謂諸豪族,不信罪福者;三、 先苦後苦,四、 先樂後樂,例上可知。

世有四人:一、 身樂心不樂,謂作福凡夫人,雖四事無乏,而不免惡趣。二、 心樂身不樂,謂阿羅漢不作功德,四事缺乏。三、 身心俱不樂,謂凡夫之人,不作功德者。四、 身心俱樂,謂作功德羅漢。

有四梵福:一、 起塔,二、 治故寺,三、 和合聖衆,四、 請轉法輪。

四食:一、 摶食,二、 更樂(即觸)食,三、 念(即思)食,四、 識食。以此四食,流轉生死。是故比丘應當捨離。 有四辯: 謂義、法、辭、應、當求成就。

四事不可思議: 衆生、世界、龍、佛國境界。當思議四諦。

四神足: 自在三昧行盡神足,心三昧行盡神足,精進三昧行盡神足,誡三昧行盡神足。

四起愛法,莫生貪著,謂四事供養。

四姓出家,同名釋子,如四河入海。

説慈悲喜護四等心,名爲梵堂。(以上卷二十一)

須陀品第三十

(有三段經)

須陀沙彌隨佛問隨答,佛讚印之,許其即爲比丘。—佛問須陀義:一、 有常色無常色,二、 有漏無漏,三、 聚法散法,四、 受義陰義,五、 有學無學。各有若干義。

老比丘向佛舒脚眠,修摩那小沙彌(年八歲)正身坐,佛記: 眠者當生龍中,坐者當見四諦。佛言:「若有衆生,無恭敬之心於佛法衆者,身壞命終,皆當生龍中。」

阿那邠邸長者女須摩提,嫁滿富城滿財長者子,令其家供佛僧,同悟道。(以上卷二十二)

增上品第三十一

(有十一段經)

爲生漏梵志説閑居静處修成道法。

優填王向一比丘問禪中間事,比丘不説。佛言: 若比丘爲衆生善知識,應以四事教諸父母知親,謂: 恭敬三寶,受持戒律。

爲比丘説四事行跡,謂苦、樂,各有疑惑、速疾。應奉行苦速疾行跡,不可以樂求樂,由苦然後成道。

有四梵志得五神通,欲避死故,一人在空,一入大海,一入山腹中,一人入地,然皆死於當處。佛説偈曰:「非空非海中,非入山石間,無有地方所,脱止不受報」。以此因緣,爲比丘説四法本,謂一切行無常、苦、無我、滅盡爲涅槃。 説三十三天有四園、四浴池,比丘亦四園四池,四等爲園,四三昧爲池。四三昧者:一、 有覺有觀,二、 無覺無觀,三、 護念,四、 無苦無樂。即四禪定。

説四蛇、五人持刀、六怨家等喻。四蛇喻四大。五持刀喻五陰。六怨家喻欲愛。空村喻内六入。大水喻四流(欲、有、無明、見)。大栰喻八正道,求度喻善權方便精進之力,此岸喻身邪、魔界,彼岸喻滅身邪、如來境界。

説身、口、意、命、善生善處,惡生惡處。修四禪得漏盡。

説未得道前,日食一麻一米等種種苦行經六年,不得道;後依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四賢聖道而成佛。

爲天人説四流、四樂(休息、正覺、沙門、涅槃),便得四諦之法。

説比丘當修無常想。

爲二弟子呵勝負心——目連弟子與阿難弟子同聲誦經,共諍勝負。佛呵之,因説偈言:「多誦無益事,此法非爲妙;猶草牛頭數,此非沙門要。若少多誦習,於法而行法,此法極爲上,可謂沙門法。雖誦千章,不義何益?不如一句,聞可得道。雖誦千言,不義何益?不如一義,聞可得道。」又曰:「若復比丘,有勝負心,共諍訟心而共競者,即以法律治之。」(以上卷二十三)(四法竟。此下明五法。)

善聚品第三十二

(有十二段經)

説信等五根爲善聚,貪等五蓋爲不善聚。

禮佛有五功德: 一、 端正,二、 好聲,三、 多財饒寶,四、 生長者家,五、 命終生天。

佛以天眼見閻羅王將五天使者詰責罪人,及説地獄種種苦事。五天使者: 生、老、病、死;及世間爲賊者,爲國法所治,繫牢獄中受諸苦事。(此段大同長阿含世記經地獄品。唯彼明三使,謂老病死。見卷十九。)因誡諸比丘: 當滅五結,修行五根。

佛在舍衞國東苑鹿母園中。時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,佛勅阿難於露地擊犍椎集衆。阿難即昇講堂,手執犍椎,並作是説:「我今擊此如來信鼓,如來弟子盡當普集」。復説此偈:

    降伏魔力怨,    除結無有餘;

    露地擊犍椎,    比丘聞當集。

    諸欲聞法人,    度流生死海,

    聞此妙響音,    盡當雲集此!

衆集、坐草座,佛觀諸比丘已,告言:「我今欲受歲,我無過咎於衆人乎?又不犯身口意乎?」衆自恣已,佛讚衆僧清浄。多耆奢説偈,佛印讚爲説偈第一。

有一天子五衰相現,當墮猪胎,帝釋教令皈佛,得免惡道,爲長者子,出家證果。

尊者那羅陀,爲文荼王説除憂經,謂除去五愁憂刺。

佛説病人五法難差,謂: 不擇飲食,不隨時食,不親近醫藥,多憂、喜瞋,不起慈心向瞻病人。五法易差,謂反上五。 又説瞻病人五法、病者難差,謂: 不别良藥,懈怠、喜瞋,好睡,貪飲食故瞻病,不與病人言談説法。五法易差,謂: 分别良藥;不怠、先起後卧;恒喜言談,少於睡眠;以法供養,不貪飲食;堪任與病人説法。

爲師子大將説惠施五功德。

又爲比丘説惠施五功德:一、 施命,欲得長壽;二、 施色,欲得端正;三、 施安,欲得無病;四、 施力,欲令無能勝;五、 施辯,欲得無上辯。

又説應時施有五事:一、 施遠來人,二、 施遠去人,三、 施病人,四、 儉時施,五、 新得果蓏榖食,先與持戒人,然後自食。(以上卷二十四)

五王品第三十三

(有十段經)

五國王共論五塵,各説一塵偏妙,因往問佛,佛言:平等論之:隨所好、則各妙;然各有過失,各有出要。

佛爲月光長者記其子尸婆羅當出家;後果同五百童子出家,福德第一。並説其往因。

佛説五戰鬥人,謂: 著鎧持杖入陣,見風塵、高幢、弓箭、入陣被捉,上四,有怖、有不怖;五、 至死亦不怖。喻比丘見色、共語、被觸,此三或捨法服;雖被觸、動念、不捨法服;或修不浄觀,不動念。

又五種戰鬥人,大同前説。

掃地有五事不得功德,謂: 不知逆風、順風,不作聚,不除糞,不潔浄。反上則成五功德。

掃塔有五事不得功德,謂: 不以水灑,不除瓦石,不平其地,不端意掃,不除穢惡。反上則成五功德。

多遊行人有五艱難: 一、 不誦法教,二、 所誦忘失,三、 不得定意,四、 已得便失,五、 聞法不能持。少遊行人有五功德,謂反上五。是故比丘莫多遊行。

恒一處止有五非法,謂: 著屋舍,著財産,多集物,貪著親親,恒共白衣往來。當求方便,勿一處住。不一處住有五功德,謂反上五。

佛因見大火燒樹,爲比丘説: 寧投身火中,不與女人交;寧以利刀斷手足,不以破戒受人禮拜;寧以熱鐵鍱纏身,不以無戒受人衣服;寧吞熱鐵丸,不以無戒受人信施之食;寧卧熱鐵牀,不以無戒受人牀敷。佛説是法時,六十比丘漏盡意解,六十比丘捨道還俗。(以上卷二十五)

等見品第三十四

(有十段經)

舍利弗爲諸比丘説: 戒成就人乃至阿那含人,皆當思惟五陰苦惱。

次敘流離王滅釋種本末因緣。

諸天有五衰相:一、 華萎,二、 衣垢,三、 身體汗臭,四、 不樂本座,五、 天女星散。

出家有五毁辱法:一、 髮長,二、 爪長,三、 衣垢,四、 不知時宜,五、 多有所論。多論比丘復有五事:一、 人不信言,二、 不受其教,三、 人不喜見,四、 妄言,五、 鬥亂彼此。

鷄頭梵志以二金錢營供,諸天助之。乃至出家成道。

世間五事最不可得,謂: 不喪,不盡,不老,不病,不死。

有五種人不可療治: 一、 諛諂,二、 姦邪,三、 惡口,四、 嫉妬,五、 無反復。

修羅謂諸天非法,則被天縛;比丘興結使,則被魔縛。

爲阿難説五陰名盡法。

爲生漏梵志説使人民減少因緣。(以上卷二十六)

邪聚品第三十五

(有十段經)

説五事知是邪聚,應笑不笑,應喜不喜,應慈不慈,作惡不恥,聞善不著意。反是爲正聚相。如來出現,必爲五事: 一、 轉法輪,二、 度父母,三、 無信令信,四、 使發心,五、 授佛決。

五施無福: 刀、毒、野牛、婬女、神祠。五施福大: 園觀、林樹、橋樑、大船、房舍。

女人以五力輕夫: 色力,親族,田業,兒力,自守力。夫以一力蔽之,謂富貴力。魔以五力縛人,謂五塵境。人以一力勝之,謂無放逸。

女人有五想,謂: 生豪貴家,嫁富貴家,使夫言從語用,多有兒息,在家獨得由己。比丘亦應有五想,謂戒、聞、定、慧、解脱。

五時不應向人禮: 塔中,衆中,道路,病卧,飲食。

因度毘舍羅長者,而説湯施功德。

爲欲捨戒比丘説女人有五種惡:一、 穢惡,二、 兩舌,三、 嫉妬,四、 瞋恚,五、 無返復。復爲説不浄觀,勸修梵行,謂: 如來出世,甚爲難值;聞法亦難;得人身難;諸根具足難;生中國難;遇善知識難……比丘聞法已,精勤修習,得阿羅漢。

多耆奢比丘,觀五陰而斷欲證果。

佛説僧伽摩比丘七返降魔方成道;因聽七返作道;過此限者,則爲非法。(謂捨戒還俗後再出家,不得超過七次。)(以上卷二十七)

聽法品第三十六

(有五段經)

隨時聽法,有五功德:一、 未聞得聞,二、 已聞重諷,三、 見不邪傾,四、 無有狐疑,五、 解甚深義。

作浴室有五功德: 除風,差病,去垢,身體輕便,肥白。

施楊枝有五功德: 除風,除涎唾,生藏得消,口不臭,眼得清浄。

説屠牛等人無善根。

目連降伏難陀、優槃難陀二龍王。佛往忉利爲母説法。帝釋問佛:「爲用天食?用人間食?」佛言:「用人間食。所以然者: 我身生於人間,長於人間,於人間得佛。」佛於天上説法三月,閻浮提人渴仰佛,優填王造栴檀像,波斯匿王造金像,是爲有像之始。佛從天下,須菩提觀空見如來,優鉢尼化輪王見佛,佛言:「非你先見,須菩提最先見禮。」五王造大神寺。(以上卷二十八)(五法竟。此下明六法。)

六重品第三十七

(有十段經)

説六重法,謂: 身口意三業行慈、同利、同戒、同見。

舍利弗入三昧,目連不知名字,然目連實神通第一。佛令目連現神足,目連現通,至東方七恒沙佛土,於奇光如來鉢上經行,又以鉢盂絡盛彼國五百比丘至此土見佛,然後送還彼土。佛説六界、六入、六識。

舍利弗等六大聲聞各説牛師子園快樂之法,佛咸印之。

呪願有六德: 施主成就信、戒、聞,彼物成就色、味、香。

佛説: 比丘欲求佛教,欲得四事,欲求知足,欲多知識,欲求四禪,欲求八解,欲求天耳,欲求心通,欲得神足,欲知宿命,欲求天眼,欲求漏盡,皆當念戒德具足。(以上卷二十九)

有一比丘謗舍利弗,佛令向舍利弗悔過,舍利弗聽其悔過,爲説六法墮地獄,六法生天,六法至涅槃。

佛爲比丘説第一空法,謂觀六入因緣生滅。

佛爲生漏梵志説刹利乃至比丘所欲、所行、所著、所究竟,各各不同。又爲梵志説不修梵行事。

薩遮尼犍子受佛化,命終生天。(以上卷三十)